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

即使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平均寿命得到极大提高的今天,我们还是觉得,一个家族,一个社区,甚至一个乡镇,一个县内,能有一位百岁寿星,依然还是家人和邻里之福,依然还是“稀世珍宝”。可是,这位百岁翁是谁?怎么会以倒垃圾为生?

老人名叫刘帮志,今年103岁。他住在重庆江北区简家台二村一栋的“家”里有一年之久。据1月24日《重庆商报》报道,刘帮志寄居于此。早年有四儿两女, 灾荒年代相继都饿死了。他每天天没亮就出去,翻过肖家坪的山梁,走上1公里多的路,到黄泥村去帮别人捡倒垃圾为生。最近,因该地附近居民陆续搬迁,老人生 计也将朝不保夕。

之所以江北这里不能算 家,一是因为老汉的籍贯是涪陵人,二是此地太不像家:在墙角处撑着一把破伞,下面是厨房,几块烂砖砌成的灶台放着一口老铁锅,灶下是几根未燃尽的木柴,旁边有个旧柜子,上面放着玻璃瓶,和一个没有吃完的白菜……这就是刘老汉的全部家档。

社区里每天躬着腰走来走去的这位百岁寿星也是当地的“著名人士”了,可我们的关怀和“低保”都溜到哪去了?经有关部门提示,笔者明白:原来按照相关规定,吃低保必须具有重庆市区当地户口,老汉现只是暂居于此,故低保的阳光不应照到刘帮志头上。

对!理当如此,我却倍感心酸。我一直对大众传媒上报道的老人化问题未有紧张感,总觉得它离自己还是那么遥远。可今天,当我从报上照片看到刘老汉全白的胡须和凄凉的眼神时,我依稀看到了我老的那一天的影子。

人都会老。但是,在富人的家里,老就是喜就是福;对穷苦者来说,老就意味着苍茫和无助。虽然刘帮志因自己的贫穷和长寿从未向政府道过一声苦,他只是一天天 默默地行走在捡送垃圾的千米路上,可是,他孤独而寒冷的背影却是对当今少数不问百姓冷暖的公权人的莫大讽刺。重庆不能将刘老汉低保,那同是重庆下辖的涪陵 咋就不能让老汉“低保”起来呢?一个无子女的百岁老人都得不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温暖,那么,究竟还有谁还有资格去接过政府伸过来的援手呢?

我们来看看汉文帝针对赡养照顾老人下的诏书。诏曰:“……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具为令: “八十以上,月赐米肉酒,九十以上,加赐帛絮……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可见,中华民族有敬老爱老之美德,就是千年前的汉文帝不仅赐长寿老人以米肉酒,还 制定严令,督查照办,不循究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被历朝历代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恐怕和汉文帝“关心群众生活”不无关系。

当今也并不乏爱民之举,记得最近深圳市政府部门就拍着胸脯宣称,凡是住在深圳特区的公民,不管是否深圳户口,只要看不起病,就会得到政府的救助。那么,重 庆市,面对一个还是重庆居民的百岁老人,咋就如此冷漠呢?是不是应该像我们的先人和今天的深圳市那样,为百姓的冷暖揪心一把呢?

人民的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政府机关公职人员就是百姓安全的守护人,为群众谋幸福的忠实公仆。百姓有难,政府理应问寒问暖。要过年了,刘帮志帮人送 垃圾也许还能维系一阵子,可到了江北区黄泥村这里的居民都搬走了的那一天,他将蜗居在谁的屋檐下,帮谁倒垃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