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il Bakcup

自从邮件转移之后,我发现这个容量似乎有点危险,一个Gmail装不下……于是决定把别人的邮件们转移到另外一个Gmail帐户保存,但是我搜了一下,官方import是不支持Gmail账户间转移的…….只好用了一个三方工具:http://www.gmail-backup.com/。顺便搜到了一篇太平洋电脑网给网易邮箱写的枪文,我cow,那叫吹得一个恶心……下面的评论骂声一片。


这个小工具呢,有图形界面和命令行两种运行方式,不过我建议用命令行方式,图形界面有时候会卡死,而且在国内运行这个似乎不是很合理,网速不够快,所以在国外的VPS上运行这个小程序是最合理的。这个小程序需要python2.5的环境,如果没有安装或者版本不对,那么需要去下载个编译安装下,安装完成后,将从上述网站下载的压缩包解压缩,创建一个存放邮件的目录,例如我们这里在当前目录中创建了一个叫lynn的目录,然后运行里面的gmail-backup.sh即可,操作起来很简单,一行命令即可搞定。

./gmail-backup.sh backup lynn [email protected] password 20110223 20110228

这行命令的意思很明确,我们把密码为password的[email protected]这个邮箱2011年2月23日至2011年2月28日的邮件备份至当前的lynn目录。操作执行的结果是,邮件会以单个eml格式被下载存放于lynn目录中,在国外VPS执行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下载速度基本接近1M/s,所以接近三个吉比的邮件很快就被备份出来。


然后我们可以将它恢复至另外一个Gmail帐户中,例如我们可以把邮件恢复至[email protected]这个帐户中。

./gmail-backup.sh restore lynn [email protected] password

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2月23日至2011年2月28日这个时间并不是我这些邮件的收件日期,而是通过imap将邮件导入到Gmail时的上传日期,Gmail似乎是在一个星期内会把邮件标记一个上传日期,超过一个星期之后会显示为邮件的收件日期,也就是说,超过一个星期的旧邮件的备份时间应该按照邮件的收件日期来界定。

好了,下面我们说重点,这个工具对于Gmail label的恢复有问题,会丢失部分或全部的label,如果你没有为邮件设置label,那么很好,这个工具使用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你把各个不同的邮箱的邮件都收了过来而且设置了label,那么,你可能会死得很惨,虽然速度是快了很多,可是她太放荡了,没有imap那么稳重。

昨晚上芳芳姐请我去吃湘菜,本来说好去吃酸辣粉,不过我觉得北京的酸辣粉做得都很难吃,便放弃了这个想法,当然,芳芳姐一向是认为北京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芳芳姐觉得这家湘菜比公司对面那家湘菜要好吃一些,我觉得差不多,我对湘菜似乎没什么记忆,吃了就忘记了……难道是因为没有什么特色?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Google也在这各种屏蔽之中寻找着平衡,包括之前的自我审查,以及把ssl搜索放到子域以避免一些国家对搜索主域的封锁,然而,平衡只能是暂时的,博弈是永恒的主题。

附上新华网的一篇“网友”时评,我就啥也不说了,你懂的。
——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3/04/c_121149256.htm
——
窦含章

自由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但从古至今,人类对何谓自由并未达成共识,既有绝对自由、相对自由之分,也有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之论。自由概念的多样性,使这一美好的词汇经常被肆意解读和利用。美国就是一个善于以自由的名义干涉他国内政、实现本国利益的高手。

在历史上,美国经常以自由的名义发动战争或干涉别国内政。可在许多时候,美国的干涉并没有给被干涉国的人民带来自由幸福的生活,相反,却经常带来社会动荡和痛苦,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都拜美国所赐享受到了“自由的阳光”,但这种自由却与死亡、腐败、混乱、分裂相伴,充满了苦涩,而真正得到实惠的却是美国。对美国来说,自由只是幌子,打击竞争对手、争夺地缘优势、多捞两桶石油才是真正目标。

近一段时间,美国再次祭出自由大旗,与以往许多时候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动枪动炮,而是拿互联网当武器。在美国的互联网自由旋风所到之处,中东、北非一批国家陷入混乱,突尼斯、埃及政府下台,利比亚、巴林、也门等国家持续动荡,甚至陷入内战边缘。互联网自由成了美国新的杀手锏,兵不血刃地打击了对手,重整了中东北非战略版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为了用好互联网自由这个利器,美国没少下功夫。近日,美国国务院成立了“网络民主行动协调办公室”,专司在全球按照美国的利益推动互联网自由;美国政府还投资研发软件,破坏其他国家的过滤系统;支持在各大网站开设多语种网页,散布谣言,发动攻心战;鼓励谷歌、FACEBOOK、TWITTER等互联网跨国公司协助各国反对派;在更早前,美军还成立了专门的网络战部队,为发动网络战争作准备。

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克林顿以中东北非局势为由,发表了有关互联网自由的演讲。在演讲中,她赞扬埃及、伊朗等国反对派通过互联网组织的社会运动,指责中国等国家压制互联网自由,要求中国等国家不要封杀煽动仇恨等恶意言论,其理由是“历史一再证明,对付恶意言论的更好办法是鼓励更多的言论”,“通过自由辩论,那些有价值的观点一般会得到加强,而站不住脚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一般会被淘汰”。

克林顿的演讲是美国进一步向世界其他地区推进互联网自由战略的重要信号,但是,由于美国的出发点是损人利己,因此克林顿的演讲难免缺乏逻辑,到处自相矛盾。

首先,克林顿提出的“通过自由辩论,那些有价值的观点一般会得到加强,而站不住脚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一般会被淘汰”的理论并不成立。只要经常上网的人就会知道,在网上要战胜一个煽动仇恨的言论或谣言往往要付出完全不成比例的努力,而且即使付出艰苦努力,也不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以中国微博为例,谣言传播的范围永远大于辟谣信息传播的范围,一条大范围传播的谣言,其转发数量是辟谣信息转发数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而回顾历史,教训更多,纳粹主义在魏玛共和国的自由辩论中不仅未被淘汰,相反还变得日益强大;各种邪教组织不仅没有在自由辩论的环境中逐渐绝迹,相反在美国等国家多年来阴魂不散。因此,克林顿所说的“站不住脚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一般会被淘汰”,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次,美国鼓吹互联网自由,完全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为美国自身的互联网就根本不自由。揭露美国“隐私”、“黑幕”的“维基解密”就遭到了美国的全球追杀,不仅其网站创始人遭通缉,美国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胁迫美国公司不为“维基解密”提供接入服务。此外,在立法层面,美国有诸多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自由进行限制,如“9·11”事件后,美国通过的《爱国者法案》允许情报或执法部门监听公民电话,查阅公民邮件,允许相关部门向个人或企业索取被认为对调查至关重要的文件或记录;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内华达等几十个州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案,明确要求公共图书馆、学校、ISP、家庭等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获取淫秽等有害信息,并禁止儿童色情信息、种族仇恨信息、未经许可的个人隐私信息、网络欺诈信息、恐怖主义信息等上网;2010年,美国参众两院相关委员会还相继通过了《网络安全法案》保障美国的互联网安全。此外,美国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过滤软件生产国,世界各国封堵信息使用的过滤软件大多数都是美国公司生产的,因此,克林顿向其他国家鼓吹网络自由,完全就是在搞双重标准。

绝对的互联网自由并不存在,美国的做法不是要保护什么互联网自由,而是要以自由的名义搞乱其他国家,实现美国的利益。对美国的这种策略,各国人民都应擦亮眼睛,莫为虚幻的自由,而中了美国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