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RAID硬盘盒

订购的RAID硬盘盒到货,这款硬盘盒内置60瓦特电源,支持硬件RAID1,RAID0,不过我只用到RAID1,盒子很大,当时我的心就凉了,难道这么大一个!

拆开之后发现,防震泡沫占了很大的空间,硬盘盒其实只有包装盒的一半大小不到,比我想象中的要小巧,包装中还有一根电源线,一根USB线,一根esata线,不得不说,这根USB线的质量很一般,和esata线的质量比较起来不在一个层次上。硬盘盒的小门打开之后,电源模块就在盒子底部,居然是裸露在外的……我嚓!就不能加一块屏蔽层在上面么?硬盘底部的电路就赤裸裸的面对着变压线圈的辐射……考虑到后置风扇的位置,没加屏蔽层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电源的散热,那赤裸裸的变压线圈看得我心头一阵战栗,插入两块1TB的日立硬盘,开始测试。

经过测试之后,发现无论使用ext4,bsd-ufs2,还是ext3文件系统(神马fat,ntfs统统丢一边,既有碎片,还有病毒~至于xfs,reiserfs,没有兴趣测试~),USB2.0的读写速度最多只能达到约36M/s的样子,不过这也已经超过了100M网络环境下的传输速度(约12M/s),也就是说,不管底层是神马文件系统,速度都是上不去d!我嚓!所以剩下的就只有两个问题了,兼容性和稳定性。

兼容性和稳定性嘛,考虑到会在Windows和Linux以及Freebsd之间交叉读取,最终选择了ext3,ext4在Windows和BSD下的写入似乎还不成熟,早期的ext4稳定性也受到了质疑,二者的速度差异也不是很明显,至于bsd-ufs2,Linux下不提供直接支持,还需要繁杂的步骤,而Windows下根本就木找到读写ufs2的软件……所以,远不如在FreeBSD下的一条内核参数来得简单:

在kernel配置文件中加入 options EXT2FS ,重新编译一下内核,就欧了。

BSD下mount的命令很简单,一条,mount -t ext2fs /dev/da0 /mnt

Linux图形界面下会自动mount。

Windows下读写ext3格式的软件不少,但我的初衷并不是直接读写,而是紧急情况下的读写(没有Linux环境),所以这个需求对我而言不是很强烈,强烈的需求在于能够自由切换于各个*nix平台。

就这样,建立了一个RAID1的磁盘阵列,终于不用再担心数据的安全性,话说回来,这款硬盘盒的做工,实在是对不起它五百多的价格,按钮居然是歪的,塑料面板印刷粗糙,LED灯的导光柱看起来质量很低劣,当然,我一般都不会看它,而是把它放在机房,等有钱了来,还是得换一个网络硬盘盒。